Ponytail LECO Experimental
详情
下载文件
模型描述
警告:作为LECO,它是一个失败品,但或许能为模型提供最后的推动力,实现高马尾或低马尾效果。
结果发现,我尝试的几十个动漫模型都无法生成高马尾和低马尾。于是我猜测,可能只是这些概念训练不足,于是创建了一个LECO来尝试解决。结果完全失败。
后来我开始思考,理论上可以将一个低马尾(N15G)和一个高马尾(golkolea)的LoRA混合进一个模型,再基于这个混合模型训练LECO。毕竟,我坚信所有模型其实都“知道”这些标签,只是无法表达出来。
结果……勉强有效。生成的LECO在-1.5到1.5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“无效区”,基本没有任何效果;只有当权重低于-1.5到-2,或高于1.5到2时,它才开始起作用,但之后就会“烧掉”。
我也因此学到了很多关于马尾的知识,其中一些仍然适用于这个LECO:
SD模型对正面视角有偏见,因此任何类型的马尾通常只会在侧面、背面或四分之三视角下生成。
动漫SD模型对马尾位置的偏见极其严重——它们倾向于生成比平均位置更高的马尾,但又不是真正的“高马尾”,也不是从后脑勺正中下方自然下垂的样子,而是像这样 / 而不是 —。
总之,简而言之,这个LECO存在诸多限制:
当画面中原本已存在马尾时,有80%的概率能起作用。
需要非常高的权重才能克服模型本身的偏见,推荐使用1.5到2.2之间的权重。
“高马尾”和“低马尾”这两个概念与普通马尾冲突,且训练强度很大,导致模型在2.2时就开始“烧掉”。
使用范围非常狭窄。
效果区间:-2.2 可用,-1.5 无效果,1.5 可用,2.2 烧掉。
我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,但这是一个有趣的实验。如果将来有时间,我可能会做一个更完善的V1版本。
我会在额外资源中附上我用来训练这个LECO时混合进模型的LoRA。如果你真的需要高马尾或低马尾,也可以直接使用它们。
对感兴趣的人说明一下,我通过使用kohya的LoRA合并工具(sd_scripts\networks),以如下方式合并了两个LoRA,成功让NAI具备了生成高马尾和低马尾的能力:
py merge_lora.py --sd_model D:\wifediff\stable-diffusion-webui\models\Stable-diffusion\final-pruned.ckpt --save_to model_lora_merge.safetensors --models D:\wifediff\stable-diffusion-webui\models\Lora\Super_highhigh_ponytail_hair-000002.safetensors D:\wifediff\stable-diffusion-webui\models\Lora\low_ponytail-1.0.safetensors --ratios 0.3 0.5
















